阅读历史 |

第889章 调景岭上难民营(2 / 2)

加入书签

不过只要在香江多待几年,最后都会解决户口问题,也算是幸运的。

比如有一位后来被称为「香江乐坛教父」的罗文也是在62年的时候从花都逃到香江的,这时候都已经18岁了。

保不好这位唱《铁血丹心》的未来歌星现在就在这个难民营里。

逃港者中,最神奇的要算写下诸多畅销武侠小说丶科幻小说与戏剧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匡。

这家伙是从内蒙一路逃到香江,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几乎是十死一生,所以倪匡后来一直对内地很敌视,终身不回大陆。

更多不幸的逃港同胞,大半都死在了路上,或者葬身大海,具体都没有统计数据。

林三七另一个身份是宝安县主官,对这个了解最多。

他只是严密封锁了宝安县东部,京广线以东地区,西边还是有意无意留下了通道,默许逃港的人路过。

而且在后海湾(深圳湾),海岸的封锁并不严密,甚至他有意让边防人员减少巡逻次数,让逃港者安心离开。

总要给他们留下一条生路不是。

人一旦逼急了,什麽事情都做得出来,到时只会两败俱伤。

林三七看着眼前的木屋,突然问道:

「那这几万人的吃饭问题怎麽解决?」

王晋指着相隔几百米就有一个水泥房说道:

「吃饭没问题,港鹰政府会每天提供粮食,虽然吃得并不好,但足够这些逃港者生存下去了。至少比在老家活活饿死好。

但这些逃港者当中,也不是人人都等待救济的,还有不少人都是很努力的。

比如难民营里有学校的,可以教粤语丶英语,还有学历教育,只要肯上进,起码可以拿到高中文凭,有钱还可以考大学。

另外有不少青壮年会拿到香江临时身份证,这样就可以去建筑工地丶成衣厂丶纱纺厂等等不需要技术的地方工作。

我就知道有一位同胞,每天在建筑工地到晚上9点才收工,等清晨6点半准时出现在干诺道上,开始清扫街道上的灰尘,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

林三七点点头:

「人要学会自救,天天吃救济粮,饿是饿不死了,但永远都只能是社会最底层,没办法给家人,给妻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这次我们来招工,就要这批求上进的内地同胞,那些想混日子的不要。对了,我们招聘的摊位在哪里?」

王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类似于社区中心一样的建筑说道:

「就在那边,这次招聘是六叔亲自过来的。」

林三七抬腿就走:「走,去看看。」

调景岭难民营管理中心,这是一幢三层小楼,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香江当地社工,用来管理难民营日常的。

这时候,墙壁上挂着一个大大的招聘启事,上面「岭南药店」几个字非常明显。

来难民营招工并不是稀奇事,那些急需人工的工厂都会来招工,这也是港鹰政府鼓励和支持的。

毕竟这麽多难民靠政府养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同时,廉价的劳动力也可以助力香江工业发展,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不过难民出去工作,只能拿临时身份证,活动区域仅限于工厂,不能外出,否则就要被抓起来。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包身工。

这时候,正有一大群识字的难民围在一张招聘启事前面,林三七走过去的时候,看到有不少人骂骂咧咧离开了。

林三七有些愕然,拉住一个骂得最凶的男性中年难民问道:

「兄弟,这是怎麽了?那个岭南药店招聘有什麽问题吗?(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