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章:严丝合缝(1 / 2)

加入书签

「很累吗?」

高天风没什麽概念:「不就是把皮熬到化吗?」

「……」

李启文无语吐槽:「你以为熬猪皮冻呢?」

「哈哈!其实我还真是这麽猜的。」

高天风哈哈笑了起来。

不止是他,直播间里不少观众也是这麽认为的。

「哈哈哈!我也以为是把猪皮煮化做出来的呢!」

「猪蹄煮熟了以后,就会粘嘴,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难道不是吗?」

李启文也看得到评论,见状,就拿起袋子,指着其中的胶粒解释:「原理其实是对的,但不是直接用猪皮来煮,那样做出来的胶粘性是不够的。

得先刮皮,把油脂都去除乾净,再用10:1的生石灰水浸泡。

夏天泡一两天,冬天得泡三五天,期间还得不断搅拌翻动,一直泡到发软胀发才行。

等到泡发以后,再用清水冲洗,再泡进海盐精化开的水里,中和石灰水的硷性,之后再冲洗。

这样洗乾净的皮,就把油脂彻底清除乾净了,剩下的就是泡得洁白,虚绵的净皮。

这样的皮,才能用来做胶。

把这样的皮上锅蒸,大火蒸三到四个小时,直到把皮彻底蒸烂,用手一碰都会破开的程度。

然后把这样的皮趁热磨成浆,用细网纱布过滤,边磨边滤,然后摊平晾晒成干。

这种晾乾后的皮胶,才算是最后的成品。」

听着他这一连串的描述,高天风听得咋舌:「费这麽大功夫,就为了做点胶?」

「这已经算是轻松的了。」

李启文又拿起了骨胶的袋子:「做骨胶更麻烦,除了煮,洗,还得把骨头敲碎,泡一周以上,期间还得不停换水。

煮的时候,要先小火煮一两个小时,去除杂质,然后中火煮一天一夜,才能把骨胶煮出来。

这期间不能离人,得不停搅拌,补充水分,防止焦糊。」

「啊?」

高天风有点不能理解:「这算得上敲骨吸髓了吧?何必呢?骨头里能弄出多少胶啊?」

「诶?骨头里的胶还真不少。」

李启文笑了:「骨头里三分之一都是骨胶原,三斤骨头就能产一斤胶,所以成本更低,也更便宜。

皮胶本质上用的是动物的皮,像猪皮丶牛皮丶羊皮这些动物皮,收拾乾净了人也可以吃。

在古代那种缺衣少食的环境里,用动物皮做胶,还是挺奢侈的。

骨头人不能吃,拿来熬胶,等于是废物利用。

所以古代的木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骨胶的。」

「骨头能出这麽多胶?」

高天风像听故事一样,听得有趣:「那乾脆都用骨胶呗?鱼鳔不也能吃吗?拿来做花胶多好?」

「我刚不是说了麽?骨胶的粘性不够强,单论粘性,鳔胶是独一档的,皮胶和骨胶只能作为替代。」

李启文搅动着不锈钢盆里的胶,经过隔水升温,里面的胶粒已经都融化了,和兑进去的水融为了一体。

「鳔胶除了做家具之外,更大的用途,是在古代造船业。

古代的木质船,必须要用鳔胶才粘得住。

而且鳔胶耐水,长期浸泡也不用担心缝隙之间漏水。

明代郑和下西洋用的那些船,船体榫卯粘接都是用鳔胶。」

「这麽吊?」

高天风拿起地上的鳔胶袋子,打量着里面的胶粒,好奇问:「那这些胶不便宜吧?」

「不贵,几十块一斤,但要是在古代,那就贵了。」

李启文用筷子挑起不锈钢盆里的胶液,检查着它的粘稠程度,一边解释:「古代做鳔胶,要先把鱼鳔清洗乾净,晾乾再泡发,然后放进铁臼里捣烂。

一边捣还要一边搅拌,得持续四个小时以上。

而且随着鱼鳔越来越烂,粘性也越来越大,捣的时候会更费力。

为了省力,有人会把鳔糊倒在案板上,用木方捶打,也就是砸胶。

这样是能省点力,但效率就更慢了。

所以以前有句老话,叫好汉一天砸不了三两胶,说的就是砸胶的辛苦。」

眼看盆里的胶液挑起后,从滴答的状态变成了丝滑留下的细丝,李启文就把砖灶下的炭火扒出来大半,留了一小半保温,口中不停。

「把鳔糊砸好后,还不算完。

还得把它放在这样的容器里,隔水加热到两三成热,也就是80℃左右。

一直熬12到18个小时,熬到鳔糊变色,才算是熬成。

以前的木匠作坊里,学徒工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熬鳔。

所以不管夏天还是冬天,木匠作坊早上都是热气腾腾的。」

听着他的描述,高天风啧啧感慨:「古代是真麻烦,一个胶就这麽难搞。

还是现代好,我家厂里用的胶,都是现成的。」

高天风家里是做办公家具的,规模很大,厂里自然不会缺胶。

但李启文听了,却不屑的瞥了他一眼:「你家用的那些工业胶,能和天然胶比吗?

这些天然胶,一点污染都没有,根本不用担心甲醛问题,做好了就能直接用。

你家那些办公家具,不放几个月去去甲醛,敢往外卖吗?」

「这麽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