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1(1 / 2)

加入书签

们多换两天豆腐,过两天她再说,到时候让大伯娘他们帮忙教本村人点豆腐。

早饭时间,高里正拎着锣,铛铛铛敲三声,然后宣讲朝廷政令,什么皇恩浩荡那一套。

最后一句话概括重点:要交秋粮了。

老百姓夏税秋粮,服徭役,这都是必须的。

这年头赋税种类也复杂,地税、丁赋、徭役等,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都是里正这边儿说多少他们就准备多少,回头一总交过去。

说到交税众人心头就是一紧。

沈宁早就做好准备,她和裴长青根据记忆盘算过自家的税,那是真不少。

大大小小五口人,两间草屋子、十一亩地,乱七八糟的税加起来差不多就是他们家他们家两亩稻子的收成。

沈宁他们这些天白天晚上见缝插针摔的稻谷差不多都要交上去。

幸好朝廷收的是稻谷而不是大米,不需要他们给脱壳。

男人们那边,裴大民和裴大根、张本力几个越发感激裴长青找他们来干活儿了。

有了这钱,他们就能补贴家用。

而那些麦稻不够抵税的就得交钱,可庄户人哪有钱?

本身用钱就得去粜粮食,现在没粮食自然也没钱。

但是税不能不交。

那就卖地或者卖闺女。

还有一个办法,徭役不花钱顶,而是自己背上干粮去干活儿。

可朝廷的力役都是修城墙、铺路架桥等重活儿,好人去了都得脱层皮,回来半条命没了。

所以左右为难。

裴庄的百姓虽然不至于卖儿卖女卖地交税,但是也有那困难户不甚宽裕的,好不容易用小米跟人家换稻谷把税粮交上,家里口粮就紧张了。

哑巴娘抹着眼泪儿跟邻里哭:“豆子要留着,等俺们学会了点豆腐,一斤豆子吃三斤豆腐一斤豆渣,咋也能顶到来年去。”

其他不宽裕的人家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把豆子留着,学会了点豆腐就天天吃豆腐,那不还有豆渣吗?

那可是救命的粮食啊。

沈宁和裴母正忙着在晒席上处理稻谷,要把空壳、草棍儿等清理出来,处理干净才能交税呢。

裴母用簸箕扇,沈宁用木锨扬,小珍珠和小鹤年捡里面的石子。

有风,扬起来一吹还是挺干净的。

沈宁:“娘,谁家有风车啊?”

南方人种稻子不是都有风车,把稻子放进去摇摇,稻谷和杂物就分开了。

裴母:“啥是风车啊?”

沈宁解释了一下。

※ 如?您?访?问?的?w?a?n?g?址?发?b?u?Y?e?不?是??????ū???ε?n???0????5?﹒???o???则?为?山?寨?佔?点

裴母:“没见过,咱自来就是扬场,拿簸箕颠。”

沈宁想去问问高里正家有没有,借用一下,结果裴大柱来了。

他之前一直翻地来着,这两天豆子都熟了他要开始割豆子。

“二郎媳妇儿,你们这几亩豆子要放哪里脱粒?”

沈宁看看院子,“这里行不?”

裴大柱:“不行的,豆子晒干了噼里啪啦爆粒子,最好压块场。”

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有场,主要用来晒庄稼,方便就地脱粒。

把一块空地刨松软,清理掉石头草根硬土坷垃,然后泼水,撒草木灰,压平,再泼水再撒草木灰,直到压得镜面一样平,没有一丝泥土,晒干也梆硬,这样压粮食就不会沾土了。

沈宁家自然没有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