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0(1 / 2)

加入书签

说,“我想了解莫斯科。”

“你会觉得很失望,它和纽约显然完全不一样。”伊维尔说。

“不,我并不是为了看风景,如果有机会,我应当在去更多的地方,布拉格、维也纳、贝尔格莱德.......”海莉站了起来,“借我一台车。”

伊维尔朝她扔来一串钥匙:“奔驰SLK230Kompressor,在车库。”

--

玛琳娜乌沙科夫坐在窗边,静静地等待着桌上的电话响起。

她曾在巴黎政治学院进修,勉强也能称得上是留学生。如今莫斯科最受欢迎的就是留学生,如果有过留美或留欧的经验,很容易就能取得那些寡头们的信任。

玛琳娜也是如此,从巴黎毕业后,她进入法国银行工作了一年,随后回到哥哥安德烈的运输公司,她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货币结算机制来实现税务规避结构,同时和塞浦路斯、迪拜、列支敦士登等多地的银行高层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她知道什么时候出货,什么时候囤货,什么时候该让油轮慢一点靠岸,这让她很快就拉通了一条通往亚速海的能源运输线。

寡头们信任她,因为玛琳娜会帮助他们合理地出口能源,售卖给欧洲各个大宗商品交易员,帮助他们进行囤货或炒高等操作。作为中介商,玛琳娜在莫斯科很吃得开。

但她不打算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态,哥哥安德烈的财产很难落到她的头上——毕竟哥哥还有好几个子女,而自从Gordon&Stein这样的美国投资银行陆续进入莫斯科,他们花里胡哨的玩法已经远远超出了玛琳娜过去同欧洲的合作模式。

三个月前,华尔街一支著名的对冲基金狮虎基金的经理到达莫斯科,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Gordon&Stein的大宗商品负责人怀特加西亚。

玛琳娜不曾告诉海莉的是,那位新崛起的巨富亚历山大阿尔科维奇正面临着很大的麻烦,他摇摆不定的立场让总统大为光火,同时和前任首富伊万诺维奇之间的竞争正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由于托纳利的缘故,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这个家族在卢列夫的支持下得到了诺里尔斯克金属公司36%的股权,而伊万诺维奇试图取得51%以上的控制权。

伊万诺维奇拥有一家铝业公司,他想建立一个庞大的金属商业帝国,垄断国内所有的金属生产,阻止他取得这一成就的最大障碍就是远在北极圈的诺里尔斯克金属公司,而阿尔科*维奇对于公司多数股权显然有着自己的想法。

一个是前任首富,一个是现任首富,在伊万诺维奇和阿尔科维奇中,乌沙科夫选择的是前者,毕竟伊万诺维奇是个地地道道的莫斯科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是响当当的巨富,和安德烈乌沙科夫有着更加深厚的友谊。

但这样的选择让玛琳娜踌躇不安。

电话铃声刺破沉默。

玛琳娜迅速接起:“我这边有个方案,值得你们老板听一下。”

她没有自我介绍,对方也没有多问,只是应了一声。

安德烈的决定玛琳娜不准备再干预。她已经试过。现在,她不打算再把时间浪费在说服他这件事上。未来几个月会非常关键,阿尔科维奇在谋划拿下诺里尔斯克剩下的股份,而伊万诺维奇正在利用他的人脉打听高层那边的态度,意图让财政介入审查国有资产评估机制。

玛琳娜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要评估体系落到伊万诺维奇的手里,任何交易都可能在日后被质疑为无效,甚至定性为犯罪。他惯用这种手法,用政治干预市场,用调查吓退对手,然后低价收购。

海莉出现的恰到好处。

年轻的女孩因为过于年轻,看起来毫无说服力,如果把她带到哪个寡头面前,对方说不定会以为她打算使一出美人计。但玛琳娜已经看惯了莫斯科那些靠运气暴富又把一切归功于努力的男人,她愿意与聪明人打交道,而海莉是聪明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