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6(2 / 2)

加入书签

同样在这一卷里,我们能看到上世纪末大型宏观对冲基金强势的几个原因: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尚处于早期阶段,资本账户开放过快但监管体系尚未健全,极易受到外部冲击;其次,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使以美元计价的套利与投机操作拥有天然优势;最后,许多新兴经济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积累了大量外债,财政与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导致一旦遭遇资本流动逆转,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同一时间,硅谷正处于爆发性发展阶段,互联网产业的重心正从硬件基础设施和系统开发,迅速转向以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和数据算法为核心的软件与平台革命,这不仅重塑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想象空间,引发科技股估值的空前膨胀,推动纳斯达克在短短数年间进入极端繁荣的阶段。之后的情节背景也以此而展开。

下一卷里,海莉将拥有自己的资本公司,逐渐成长为能跟利益集团掰手腕的真正的资本家。交易的内容会逐渐减少,重点可能会集中在——公司管理、投资组合、股票、指数、并购这几个部分。

明天见~

网?址?发?b?u?y?e?ǐ????????è?n??????②?5?﹒???o??

第90章 资产管理

【在1998年环球旅行的期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我该成立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对冲基金当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因为我做得很好,我很擅长在全球市场里找到机会。

我和伽玛共事的那段时间,我们把每一笔交易都记录下来,每晚复盘,设计模型,追踪变量。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市场不是孤立存在的,宏观变量之间存在大量微妙的联系——南半球的一场飓风,可能会导致北半球的生猪价格暴跌,进而波及到整个饲料和食品工业。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整体,如果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交易,就会犯下格里芬那样的错误——他误以为只要自己投资的领域足够广泛和分散,就可以避免风险。但实际上,当一张多米洛骨牌倒塌的时候,整副牌都有可能塌下来。

再成立一家对冲基金对我来说简直毫无难度和挑战,很多人都希望把钱投给我,让我带他们再投一次石油、黄金、矿产或橡胶。如果能复制1997年的辉煌,我也许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宏观对冲之王,第二个乔治霍尔,被写进经济危机研究的教材,作为一个既光荣又危险的名字被全世界反复引用。

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因为在我的判断中,宏观对冲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个判断来自多个层面,最关键的一点是:乔治霍尔出生在1929年,而我所面对的世界,已经截然不同。经济波动性在上升,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一趋势还在加速。过去那种靠高杠杆做多空全球市场的套利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持续。

和许多想在华尔街建立权势版图的男人不同,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天生的超级天才。我做过大胆的交易,但我始终对风险抱有戒心,比起那些沉迷于神迹般年化收益率的基金经理,我更愿意形容自己像一名研究整体的工程师。

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了风险的不可预测,这一点已经在我的老东家,ESF基金倒闭案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摆在我的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成立一家对冲基金;第二,成立一家私募股权基金;第三,就此退休去当豪门太太,毕竟我当时有一位完全称得上是权贵子弟的‘丈夫’。

第三条路我根本没有考虑过,第一条和第二条其实区别不大,虽然我没有从事私募股权的经验,但是在美国,这两者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美国金融公司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纽约设立一家投资顾问公司作为母体,承担策略设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