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1 / 2)

加入书签

和冒犯也厌烦已久,在得知中梁和燕济交战后的第一时间选择了作壁上观,随后覆灭的东宛则是因为距离实在太远,就算他想插一脚也是有心无力,等他能加入到这盘棋局的时候,中梁已经彻底吞并了燕济和东宛版图,成为了雄踞一方的存在。

要说起来,原本四海列国各据一方,勉强还算平衡,西羌虽与邻国昭矩交恶,但毕竟势力相当,谁也吃不了谁,可偏偏就是燕济地处中原,总是怕自己被夹击,日夜练兵夜也练兵,时不时地就骚扰一下各国,甚至还一直打压偏安一隅的中梁,原以为以中梁皇帝一退再退的惯性,或许就会被燕济彻底吞吃,谁知出现一个谢定夷,在燕济自己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突然开战,将骤然打破了列国原本尚算平衡的局势。

现下中梁主动派人前来说和,淳于渊忧心之余自然也忌惮,若同意了,待到中梁势大,未免不会对自己出手,那时候就太过被动;若不同意,中梁一定会把自己列为对手,也有可能会去和西羌一向交恶的昭矩合作,三面夹击,先死的肯定是自己,若是还隔岸观火,也一定会引起别国的不满。

怎么选,都不像是一条善终的路,只不过是先死后死的问题。

当时的淳于渊前怕狼后怕虎,心中那一杆秤正值左摇右摆的时候,若说有什么可趁之机,那便是这位皇帝已经在位了五十载,彼时已近八旬,年事已高,正是想要善终的时候。

只要生前过得好,死后就算被挫骨扬灰也不干自己的事了,而当时的中梁刚刚拿下燕济和东宛,尚且疲乏,最害怕的就是多线作战的,所以谢定夷当时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几近谋算后,谢定夷提出让自己长姐谢定仰以及当时还是礼部侍郎的方赪玉前去游说,一则,皇室成员进入别国领地,既是表诚意也是威压,二则,趁着谈判的机会看看西羌国内的境况到底如何,也便于安插暗桩和人手。

好在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脱出谢定夷的意料,淳于渊同意了这项盟约,甚至在攻打昭矩之时出了一万兵力帮她堵住残兵,助中梁以更少的伤亡拿下了该国。

只可惜昭矩刚刚拿下,西羌就传来了淳于渊逝世的消息,其女淳于通顺利继位,此女非正宫所出,性子颇为狠辣,虽然没有在登基之初毁掉和中梁的盟约,但谢定夷知道也是迟早的事情。

果然没过多久,正在战时的阙敕左相吾丘寅就孤身进入西羌谈判,抓住机会说动了本就野心勃勃的西羌新帝,让她派出三万大军夜攻了守卫薄弱的原昭矩领地,三日之内连下十城。

当时中梁的主力陈兵阙敕,若是回身支援,必然会损耗无数,且战场上瞬息万变,今日不趁此机会一举拿下,那便是给了对方喘息之机,来日是否会被反扑也未尝可知。

无奈之下,谢定夷只能派兵送去和谈书,言明愿将昭矩西境十六州全都划给西羌,此地是昭矩都城所在,最为富庶繁华,同时利用阙敕和西羌传递消息的时间差,给淳于通不断递送阙敕已经苟延残喘的消息,淳于通为此所动,又觉得阙敕已经没了利用价值,不想和中梁彻底撕破脸,最终还是决定鸣金收兵。

此后,两国相安六载有余,互市照开,生意照做,去年两国还互派了使者以表和平之意,表面功夫做得十足十的好。

如今看到文书上那西羌二字,谢定夷也不觉意外,其实这也是可以想见的,吾丘寅毕竟和淳于通有过合作,虽然对方最后没有听他的,可那也是为利益所驱使,并不代表她内心真的不认可他的看法,再加阙敕国破,堂堂摄政左相沦为叛军流民,他自然不甘,未免不会剑走偏锋,向淳于通再次低头。

如果淳于通接纳吾丘寅,那此人就是一柄最危险的利刃。

征战多年,她向来信奉成王败寇的道理,若非当年闯入阙敕都城时吾丘寅已经逃走,她也想过要将其纳入麾下,可惜他丝毫没有给她尝试的机会。

而今之计,就只能命西羌境内的暗桩细细查探吾丘寅的行踪,最好能在他接触到淳于通之前抓住他,如若不行,也只能静观其变了。毕竟双方正处于互相忌惮的时候,而中梁现在最需要的也不再是扩大版图,而是休养生息,平定内乱。

……

※ 如?您?访?问?的?w?a?n?g?阯?发?B?u?页?不?是??????u?w???n?????????????????ò?m?则?为????寨?佔?点

批完最后一份文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