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 101寻个带头大哥(1 / 2)

加入书签

第104章 101寻个带头大哥

结束了朝会,外面的天色也已经亮了。

刘义真头顶着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走出了太极殿,询问时间,才知道还没过卯时。

凌晨三点起床,五点上朝,尽管每隔五天才举行一次朝会,但这确实有够折磨人的。

据说萧衍执政初期,每天都要举行朝会,刘义真也不知道南梁的朝臣们究竟是怎麽熬过去的。

往尚书台去的路上,刘义真强忍着哈欠,叮嘱徐羡之道:「政令下达后,务必晓谕各地百姓,

告诉他们,究竟是承了谁家的恩情,才得以免去通租宿债。」

他颁行仁政,是冲着为自已招揽民心去的,可不是要为司马德文树贤名,立恩义。

「下官明白。」徐羡之其实也是不学有术的代表,他出自寒门,本身没什麽学识,能得到刘裕的信重,官居尚书仆射,全靠自身的聪明才智。

寒门并非是贫苦之家,而是没落的贵族丶世家丶豪门,为低等士族,社会地位仅次于以上三者。

而庶民也并非是普通百姓,所谓庶民,即庶出之民,是贵族丶世家丶豪门出了五服的亲戚。

二者之下还有布衣,相当于社会的中产阶级,有房丶有地丶有产业。

当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属于自谦,当不得真。

布衣之下则是吏家丶军户丶佃户丶牧户,以及没房没地的流,没有正当职业的氓。

至于那些贱籍的奴隶,他们在古代不算是人。

正午时分,正是官员们休憩的时候。

侍中褚淡之来到了尚书台,不过,他此行并不是为了拜谒刘义真,而是径直找到了谢瞻。

谢瞻为世子府主簿,与刘义真一同来了建康,暂任度支尚书。

西晋时,尚书台共有三十五曹。

东晋晋穆帝以后,仅剩殿中丶祠部丶吏部丶仪曹丶三公丶比部丶金部丶仓部丶度支丶都官丶左民丶驾部丶库部丶中兵丶外兵等十五曹。

由于刘义真此前恢复了起部,现在的尚书台共计有十六曹。

设尚书五人,即吏部尚书丶祠部尚书丶五兵尚书丶左民尚书丶度支尚书,分领十六曹。

谢瞻的度支尚书,顾名思义,掌管全国贡税租赋的统计丶调拨丶支出等事务。

褚淡之今日前来,正是为了赋税之事。

「谢尚书,我听说令君有意恢复度田收租制,今后按亩收取田租,不知尚书可有耳闻?」褚淡之既是侍中,又是国舅,地位远高于谢瞻,但依然一副斯文有礼的模样。

谢瞻身为刘义真的亲信,又掌管贡税租赋,如何不知道这件事情。

他坦言道:「确有此事。」

褚淡之大急:「哎呀!当年晋室推行度田收租,惹了众怨,不得以才废止,谢主簿何不劝阻令君。」

谢瞻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跟他算起了帐:「每亩良田可出粮十斛,贫田亦可出粮三斛,纵使度田收租,每亩良田需要缴纳的田租也只是贫田的一成,假使侍中家有良田万亩,一年可得谷粮十万斛,又何惜三千斛的田租。」

十万斛的收获里,交出三千斛作为田租,看似不多,但在现行的『口税米三斛」的制度下,褚淡之纵有万亩良田,也只需要按照家里的丁口,每人缴纳三斛米。

丁口非指女眷丶奴仆丶婢女,而是家中的成年子弟。

「谢主簿说得轻巧,一年三千斛,十年便是三万斛。」褚淡之苦笑道。

康献皇后褚蒜子曾经三度临朝,听政四十年,在此期间,娘家倚仗她的权势,吞并的土地何止万亩良由,也难怪褚淡之最先坐不住。

谢瞻却道:「我在接任度支尚书之前,令君就曾说过,不当家不知盐米贵,如今士族豪强大肆兼并土地,朝廷收到的田租日益减少,我亦感触颇深,如今已是迫在眉睫的时候了,再不恢复旧制,国将不国。」

褚淡之很想说一句这大晋早就已经国将不国了,但终究没有胆量喊出来。

「谢主簿,我此来,并非为了褚姓的一家之私,此事关系到了全天下士族的利益,陈郡谢氏难道就能置身事外。」

可惜,褚淡之看错了谢瞻。

原时空中的谢瞻宁肯病死,也不愿看到谢晦为宗族带来灾祸,他如今得了刘义真的信任,自然也不会因为多缴一点田租,而站到刘义真的对立面。

谢瞻苦口婆心道:「令君恢复旧制,这是利国利民的善政,旁人不了解令君的苦心,褚侍中身为外戚,更应该体谅才是。」

「谢主簿当真不顾宗族利益?」

「无非是多缴纳些田租,何侍中不必危言耸听。」谢瞻正色道。

褚淡之见说服不了谢瞻,而返,

谢瞻注视着褚淡之离去,暗自冷笑:「人生在世,贵在知足,但总有些人利令智昏,贪得无厌。」

当然,谢瞻也清楚褚淡之只敢在暗中串联,希望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能够挑头。

真让褚淡之带头反对,他既没有那个名望,也没有那份胆量。

果不其然,在谢瞻这里碰了壁,褚淡之又去见王恢。

但王华丶王昙首已经先他一步,与王恢议论起了度田收租制。

二人原是刘义隆徐州刺史府的幕僚,宋国建立后,徐州刺史府被撤销,但他们还是奉刘裕之命,追随刘义隆来到了建康。

刘义隆的徐州刺史府班底其实都还在,他随时可以出镇一州。

王恢的官署内,王昙首正色道:「族长,令君决意恢复旧制,心志坚定,吾等为宗族计,还请始兴公切莫受奸人挑唆,与令君为敌。」

当初王昙首的父亲死后,他只取书籍,不问产业,本身就不是一个重财的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士人都像褚淡之那样对恢复旧制反应激烈,否则当年士族抗税,也不会只欠下五十馀万斛的谷物。

王华附和道:「不错,你与刘家是姻亲,年纪轻轻就高居四品游击将军,切莫辜负这份信任,

自毁前程。」

王恢心中暗笑,他正愁族议时,自己势单力孤,想不到王华丶王昙首就先来劝说自己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