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0(1 / 2)

加入书签

那吓得脸色惨白的汉子颤声道:“榆林巷……那里有鬼宅……三年未破案……有女鬼在飘……”

“榆林巷?”

书吏面色立变。

相比起官员最长三年一任,权知开封府更是一般干不到两年就会调任,他们这些衙门的吏胥,往往一干一辈子,然后父终子及,宋朝还好一些,吏胥有进补为官员的可能,到了后面明清,吏胥无法科举,社会声誉又低下,就干脆诞生了吏胥世家,两三百年代代相传,最终嘉庆干脆说“本朝与胥吏共天下”……

现在共天下的是士大夫,但衙门吏胥依旧把持着最基层的行政权力,同样他们对于过往的隐秘亦是一清二楚,灭门凶案的血腥,前任推官的下场,仵作带着徒弟匆匆归乡,还有上官的讳莫如深,都证明了这其中的凶险,好不容易大家都快遗忘了,为什么要旧事重提?

书吏眼神冷了下去,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

正要将这愚民带下去,做一做工作,冷不防街道对面又冲过来四五个人,纷纷哭诉相同的内容:“闹鬼!定是闹鬼!”“连租钱都降了,哪有这等事!”“府衙青天,为我等小民作主啊!”

“娘的!为什么每次都是我撞上这等事啊!”书吏心中大吼,但也知道这般架势压不下来了,只能哀声道:“别拽了……别拽了……随我入府衙!随我入府衙!”

消息很快传入府衙之内。

陈尧咨本在悠闲喝酒,闻言眼睛微眯,将位于刑房办公的判官和推官寻了来:“三年前的京师灭门案?老夫略有耳闻,具体是怎么回事?”

王博洋和吕安道沉默着。

前者表情凝重,显然也听闻过这起禁忌般的案子,并不愿意触碰禁忌,在考虑怎么回答。

而后者则是勉强压抑住激荡的情绪,维持着面无表情。

在片刻的压抑后,王博洋率先开口:“大府,此案早已平息,闹鬼之言颇为荒谬,不如问清详细,慎重以待……”

这就是要压。

“王判官所言极是,这是陈年旧案,贸然查探,恐怕会闹得京师人心惶惶!”吕安道紧接着赞同,却又有一个转折:“但京师乃首善之地,京中百姓击鼓,多人目睹,也不可一味搁置,损了府衙威严……”

这就是想查。

陈尧咨心中也在权衡,他并不想贸然管以前的迷案,可也知道此事既然闹起来了,一味按压并不稳妥,稍加沉吟后,缓缓地道:“这旧案当年便让凶手逍遥,已是对不住那惨死的一家人,如今闹了邪祟,周遭不宁,百姓击鼓,岂能不闻不问?你们二人带队去一趟,好好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线索,若能破案,老夫亲自向上为你二人请功!”

吕安道心头激动,领命道:“是!”

王博洋无奈,只得领命:“是!”

点了二十多個衙役,浩浩荡荡的一群人来到榆林巷,看着那阳光似乎都照不进的阴暗宅子,王博洋悄悄咽了下口水,脑海中不知怎么的,突然浮现出一个年轻士子的身影,看向同僚:“安道,听说近来你与狄解元往来甚密?”

狄郎君变成了狄解元,这就是头名的待遇,吕安道答道:“刘府之案后,下官与狄解元确有往来,他才华横溢,更于刑名一道上极有天赋,所言所行,亦是令下官受益匪浅!”

王博洋突然有些后悔。

刘府一案里,他也见识到了那位明察秋毫的本事,但并不觉得对方多么不可或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