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章 109.这无比强烈的既视感(2 / 2)

加入书签

这种情况下徐郎君别管是实名还是匿名,跑去举报人家张郡王丶李郡王要谋反,或许会引起一些重视,但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在大乾皇朝武道兴盛的背景环境下,一个不慎,逼反两个武圣,他们就算拉不出队伍来,只凭自己兴风作浪,都够大乾官方头疼。

江湖草莽上南北二圣成名那麽多年,至今也只被剿了一位南圣。

北圣秦武在河洛东都搞出大新闻,虽然被不停围剿追杀,可直到现如今仍没有落网消息。

徐永生微微摇头,收回望向东方的视线,继续在灵州城外信步而行。

如今已是九月深秋,田间地头秋收完毕,整军备战也不耽误收成,年轻力壮者接下来大多要充当民夫,保证大军后勤。

乡野间剩下的大多是老幼。

徐永生行走在其中,没有多问,只是静静旁听人们说话,虽然方言听来有些吃力,但连蒙带猜也能听个大概。

整体而言,对于灵州郡王谢峦,大都是夸赞,称赞其军纪严明,体恤百姓,赏罚公正。

对谢家大郎谢华年同样赞誉有加。

有人明确提出,如今灵州内外,治军不提,治政的功劳到该有一大半是记在谢华年身上而非其父谢峦身上。

就连谢三娘子谢初然,在民间都有不错名声,常听人提及她乐善好施,币帼不让须眉,大气讽爽,时不时在民间为百姓分忧解难,只是近两年听说去东都上学,故而大家才见得少了。

很快又有人说听闻谢三娘子最近又重回灵州,引得不少人为之振奋。

大家皆说谢王爷虎父无犬子,膝下子女都是好样的。

不过很快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同谢家大郎丶三娘比起来,谢二郎就有些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

谢今朝在家乡的名声倒也不能说很差,总体而言也能听到不少他为人打抱不平的例子,但还是争议颇多。

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乃是.

浪荡子。

成天游手好闲。

徐永生听到如此评价,便不禁想起当初在东都时,谢二郎谢今朝,便是如此评价黄家幼子黄斌的,如今谢今朝也算是吃回旋镖了。

那麽,灵州这里就是完全的政通人和,富足美好了麽?

当然没有。

反派依然存在。

不论灵州城内百姓还是城外乡野间的村民丶牧民,众人口中恶评,大都给了同一个群体。

宦官。

在河洛东都反而存在感不强的宦官,在朔方这里则臭名昭着。

传闻中这还是灵州郡王多方规整后的结果。

但即便谢峦也无法杜绝他们侵蚀民间。

因为这些人的头领,或者说最初存在的意义,便是监军。

昨晚宴席上见到的那位便是了。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渐渐染指各路商贸。

而从盛景初年开始,他们便又多了一项专门的皇差。

乾皇在大内开琼林丶大盈两座仙库,广集天下财富丶珍宝丶奇物。

于是有大量宦官出宫,散布大乾天下,为天子仙库聚财,此后大肆搜罗,至如今其实一直都不曾中断过,近十年延续下来,基本已经成了规制。

便是朔方这样的边镇也不曾例外,充其量不及中原内地各处搜罗的力度那麽大。

徐永生对此早有耳闻,只是河洛东都那边作为陪都,依规例不需要往关中输送,往往直接储于东都皇城内的宫城里备用,而以他当前的身份丶环境,还不足以入宫城,因此只是耳闻有个概念。

反倒是今日在朔方这里,他可以近距离接触目睹观察。

不过,徐永生悠闲的观察没有持续太久。

很快,北边便有飞信传来。

军情有变,谢峦丶黄永震当即拔营,连同鹿婷父亲统帅的白鹿族部众,一起出发北上,意在干涉此番北阴人内部动乱。

而徐永生丶谢初然丶鹿婷几人虽然被充入军中,但没有随谢峦等人一同出发,而是留在灵州作为卫成。

当前北边草原上情况,主要是北阴人不同部落之间内订。

于是大乾皇朝从中调解一二,同时扶持当中一部分,打掉另一部分。

总体而言,朔方军这次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大乾本土不至于受到威胁,但小心无大错。

徐永生丶谢初然丶鹿婷三个七品武者,自然不至于跟大头兵一样站岗,他们更多时候,是一起骑马沿大河沿岸巡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