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章 · 第 68 章(1 / 2)
第68章·第68章
不说两广那么大的范围了,光是广东一地,清朝时期就发展成了“天子南库”。
无非是乾隆登基后眼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非常烦人,决定把原本的他祖父和他爹开放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大通商口岸改为“一口通商”。
从四个选择变成仅剩一个选择,能发展不起来吗?
众所周知,垄断生意是最赚钱的。
于是广东的“十三行”一度富得流油。
所谓的十三行,指的是官方钦定的对外贸易代理牙行,主要负责外贸资质评定、外贸交易见证、外贸税收核查等等,还提供仓储、食宿、运输等等服务。
一个政策下来,通过十三行进行外贸交易的商贾大赚特赚,两广的军费也手到擒来!
当然,后面也是一个政策下来,繁荣了百余年的十三行便日渐没落。
但是有那么百余年的繁荣还不够吗?真要按照原来的路子去走,大明的国祚都没一百年了,何况是还没真正运作起来的十三行!
哪怕是四口通商,赚头也是很足的。毕竟外国商贾想跟那么大的大明市场进行交易,只有四个选择可以选,这四个地区岂有不热闹之理?
顾闲大手一挥,把海关制度给搬了过来。
既然市舶司制度都快被淘汰了,咱也不必强行给它续命了,不如直接来个海关吧。
至于十三行之类的机构,大明本身也是有的,每个城市乡村和码头埠口那都设有相应的牙行。
这里头油水足得很,许多都是世代相传的祖传岗位,家里拥有一张牙帖可是羡煞旁人的好事儿!
顾闲跟不少牙行的人交过朋友,对这方面的运作也有一定的了解,是以又针对外贸牙行进行了洋洋洒洒许多字的阐述。
通过官方海关、官方牙行以及当地名商巨贾多方配合,实现四口通商的指日可待!
只要广东一带富起来了,当地人比谁都痛恨作乱的人,何愁广东境内不平静。
只不过想要起个好头,首先要保证吏治清明,官员别仗着天高皇帝远肆意横征暴敛、大搞摊派。要不然就是摁下这头那头又乱,不会有丝毫改善!
其次就是要处理好沿海作乱的倭寇,创造安稳的营商环境,这方面俞大遒他们是专业的。
像殷正茂后来总督两广时,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沿海谪戍之民迁往四川、云南等地。
这些谪戍之民大多是罪臣或者罪臣之后,对朝廷心怀怨怼,比当地土著更容易被发展为海寇的带路党。这批人弄走了,海寇在广东登陆后都不晓得该往哪里走!
听说张瀚为了解决两广目前的问题,特意向朝廷讨要像三边那样的总督之权,要求底下的人全得听他调派,连巡抚都不例外!
既然都给自己讨来这么大的权限了,到了地方多干点实事没毛病吧!
顾闲便开始洋洋洒洒地从经济讲到军事,从军事讲到农业发展,从农业发展
一个两个辞官后日子过得那么滋润,全都活到了七八十岁。就张居正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在岗位上干到死,天天不是干活就是挨骂,五十几岁人就没了。
心情不好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知不知道!
王世贞道:“你一个小孩的意见,旁人不一定会听,我劝你别抱太大希望。”
尤其是张瀚这种还没上任就表示自己需要军政一把抓、全部人听自己指挥的,那更是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去。
顾闲哼了一声,说道:“师弟和郑大都帮我誊抄了一份,他要是不听还可以留给下一任、下下任两广总督!”
王宜玉一开始确实是在旁边写信读书,但顾闲这份发展规划太长了,她哪有那么多信要写?光自己看书的话,也没什么趣味。
王宜玉偶尔也会暗自心惊,才不到一个月,她便觉得自己一个人读书没意思了。
大抵还是顾闲看书时太热爱分享,连带她也习惯了读到好的段落、好的观点便想找人交流。
王宜玉实在没有做其他事的心思,便提出帮他誊抄一份留底。
王宜玉这么开了口,郑大自是顺势跟着抄。
↑返回顶部↑